English

好戏多磨出精品

1999-01-11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苏丽萍 我有话说

在第二届中国京剧节上,人们欣喜地看到,一些以前演出过的剧目,此次又以新的面貌参加京剧节演出,即使是获奖之作也都有了新的加工和提高,使人感到戏不厌细。好戏多磨出精品,已成为广大京剧工作者的共识。

北京京剧院的新编近代京剧《风雨同仁堂》,表现京华老字号同仁堂的一段坎坷历史,1997年首演后受到观众欢迎,但全剧时间过长,故事枝杈过多,结构不够严谨,主创人员为此进行了较大的修改,又对演员阵容作了大换班,力求做到最佳组合,最强阵容。1997年,该剧参加成都中国艺术节演出,回京后又作了修改。两年来,该剧5易其稿,如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《风雨同仁堂》,人物鲜明,唱腔优美,情节紧凑,堪称精品,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。

安徽省京剧团的《程长庚》历时七载,九易其稿,主创人员历尽艰辛。为了把程长庚这位京剧鼻祖搬上京剧舞台,上海京剧院著名导演马科多次赶赴安徽,在最初的本子上另起炉灶,1994年修改后的该剧进京参加“五个一工程”入选作品展演,在听取专家意见后,回皖又着手对剧目进行大修改,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,确定以戏班被赶出皇宫,由皇宫供养改为自谋生存,程长庚及戏班如何适应这一转变为主题,这在全国多数京剧院团面临困境的今天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。为了演好此剧,1996年,剧组人员到程长庚的故乡潜山县程家井,体验生活,搜集素材,苦练基本功。1998年9月,京剧团与安徽省徽剧团合用的排练场被大火焚毁,经济拮据的京剧团没钱租用剧场,只得在只剩一个台口的排练场废墟上,搭一个简易棚顶进行排练。几番磨砺出精品,精雕细琢后的《程长庚》,艺术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,令人耳目一新。

表现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新编历史故事剧《千古一人》,以其新颖的表现、雄浑的气势引人注目,而这里浸透了剧作家徐及剧组人员的心血。两年间,剧本改过13稿,改动较大的排练就有7次,参加过艺术节演出后又加工修改,成都市京剧团终于推出了一台叫好又叫座的好戏。位于西北边疆的乌鲁木齐市京剧团,此次演出的现代戏《红柳滩》,反映新疆伽师震区军民奋勇抗灾的感人故事。京剧现代戏难搞,反映当代生活的戏尤其难,但这样一个没有名角的小剧团在题材上却勇于开拓,虽然《红柳滩》艺术上还很不成熟,但剧团人员这种执著的精神,令京剧同仁敬佩。

湖北省京剧院的《法门众生相》已于1992年获文华大奖,好评如潮;上海京剧院的《狸猫换太子》(第三本)也颇受观众青睐。此次两戏参加京剧节演出,又做了修改加工,前者人物更有深度,内涵深刻;后者细节处理更加合理,观赏性更强。两戏均二度进京,并都大受京城戏迷欢迎。

戏要多演多磨,才能常演常新。这是流传至今的京剧传统戏的成功经验,也是此次京剧节上几出新剧目给人的启示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